税收是经济发展变化的“晴雨表”。近年来,吴忠市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,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平稳较快发展,税收贡献率逐年上升。本文通过对吴忠市税源结构的分析,从税收的视角,对吴忠市产业结构调整、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以及加强税收管理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措施。
一、吴忠市税收总量及税源结构的特点
截至10月末,吴忠市国税部门共组织税收收入48.46亿元,同比增长35.5%,增收12.69亿元,完成年度计划任务49亿元的98.9%。办理出口退税5709万元,增长265.73%,组织社保基金等其它收入6.42亿元,增长67.32%。
(一)从产业结构上看
吴忠市国税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,完成税收收入32.43亿元,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6.91%,比全区税收占比高3个百分点,第二产业税收贡献以绝对优势稳坐头把交椅。第三产业税收完成16亿元,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3%,比全区税收占比低3个百分点,随着吴忠市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,税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。
(二)从行业结构上看
制造业、房地产业、建筑业、金融业、商业、电力行业税收分别完成16.95亿元、2.95亿元、6.86亿元、3.61亿元、4.37亿元、2.33亿元,六大行业税收合计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达76.48%。税收行业结构不断优化,转型升级效果不断显现,化工、高耗能等吴忠市传统行业对税收的支撑作用大幅度下降,淘汰落后产能、产业转型成效显现。
(三)从税种结构上看
增值税大幅增长,其他税种呈现普涨格局。受四大行业营改增和重点行业增收影响,增值税完成26.42亿元,增长54.42%,增收9.31亿元,占全部增收额的73.33%;消费税完成7.8亿元,增长24.95%,增收1.55亿元;受1.6升以下排量汽车购置税恢复至7.5%征税,车辆购置税完成2.04亿元,增长17.58%;企业所得税完成5.42亿元,增长17.49%,与去年同期相比起伏不大;个人所得税完成1.06亿元,增长49.87%;财产行为税完成5.63亿元,增长81.87%,增收2.53亿元。
(四)从企业结构上看
重点税源企业发展平稳,全市国税重点税源企业155户,完成税收收入25.14亿元,同比增长15.05%,百分之一的重点税源企业贡献了近四成的税收,成为吴忠市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的生力军,形成了以烟煤油铝等行业为主的吴忠市支柱产业。
二、影响吴忠市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
(一)宏观经济对税收增长的拉动力仍然偏弱
从重点行业看,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虽一度过快上涨,但由于缺乏需求支撑迅速回落,铝锭等主要产品重返薄利区间,下半年预计仍将在低位震荡。从企业运营看,因融资困难、市场需求不足等原因停产的企业达11家,目前暂无复产计划企业8家,预计影响产值5.7亿元。重点培育的纺织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再次加大,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,无法产生应纳税款,税收增长空间狭小。
(二)税收增长主要依赖政策性和特殊因素的拉动
截至10月底,税收收入虽然实现了较快增长,但政策翘尾、一次性和非即期收入等特殊因素拉动贡献较大。其中建筑安装业、房地产业和卷烟行业翘尾分别增收2.44亿元、0.95亿元和2.49亿元。纳税评估、税务稽查等一次性收入增收1.60亿元,非即期收入增收0.83亿元,远远超过预期增长速度。
(三)单一的产业结构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巨大
产业结构不优、产业层次较低是吴忠市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。烟草、房地产建筑业占全部税收比重超过38.66%,若遇国家限制性政策影响,必将造成吴忠市税收收入大幅度下滑,导致经济发展出现较大的下行风险。
三、促进吴忠市经济发展及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建议
(一)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,加快转型升级
针对吴忠市产业发展不足、总量偏小、结构不优、总体落后的局面,应加快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。
1.大力发展宁夏平原特色农业。以“绿色、健康、安全”为旗帜,提高本土特色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比重。鼓励农民向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农业企业流转,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,壮大农村集体经济。
2.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等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,因地制宜发展汽车轮毂、纺织等产业,发展清洁能源,着力推动风力发电,合理布局水力发电;培育生物医药产业,提高本地特色甘草、枸杞中药材精加工能力,建设生物医药基地和农业科技技术产业园区。
3.做大做强服务业。推动黄河旅游、大漠旅游与青铜峡全域旅游精品项目;在银西高铁、城际铁路等重点项目拉动下促进交通运输、仓储、邮政业和住宿餐饮业发展提速,发挥优势做大第三产业。
(二)正确引导招商引资,激发市场活力
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在生产经营项目、核算方式等多方面影响着对吴忠市经济建设的贡献率,在招商引资时除考虑发展经济、解决就业、集聚带动等方面的作用时,也要有效避免“招商引资不产税”问题。
1.侧重引进生产型出口企业。按照现行出口退税政策,对出口项目的招商引资,应重点引进生产型出口企业,虽然要承担部分退税,但可增加本地生产企业的税收和地方财政收入。而商贸型出口企业,主要靠退税生存,盈利能力差或者亏损,而且地方财政还要负担流转税的退税,导致财源的“双重”流失,还要承担“两头在外”企业出口骗税的税收风险,建议少引进商贸型出口企业。
2. 合理引进减免税企业。国家现行的减免税政策,主要用于鼓励高新技术、节能、环保等行业发展,如在所得税上对软件生产和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实行“两免三减半”政策,从获利年度开始前2年免税,第3至第5年减半征税;对节能、节水和环保等企业,实行“三免三减半”政策。从增加经济总量的角度考虑,招商引资应尽量少引进完全免税的项目。要重点引进大型的、存续期长的项目,对那些有自主知识产权、附加值高、盈利能力强的企业,要积极引进、重点扶持其发展壮大,增强企业的稳定性,不断增加企业实现的税收。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,不以引进为主,而是应出台扶持措施,鼓励企业自身孵化和发展壮大。
(三)建立职能部门监测机制,完善综合治税体系
各级政府和政府各有关部门,都应密切关注经济税收发展变化趋势,实时跟踪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效果,及时掌握重点监测行业、企业的运行态势,为吴忠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。
1. 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协作配合。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,应建立以财税部门主导、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,如统计局掌握的规模以上企业的分户产值、增加值、利润等经济指标情况;发改委掌握的重点项目规划、立项、建设、达产情况;金融办掌握的金融机构引进和经营情况;住房和建设部门掌握的房地产开发和交易情况;银行部门掌握的企业银行账户设立和使用情况等,对于经济监测分析和税收征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,相互间及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,便于各部门开展相关经济指标分析。
2. 完善社会化综合治税体系。将保障税收纳入相关部门责任考核体系,严厉打击偷、逃、骗税行为,实施协税护税和纳税举报奖励制度,建立政府领导、税务主管、部门配合、社会参与、法制保障的工作机制。牢固树立法治观念,全面贯彻落实“依法征税,应收尽收,坚决不收‘过头税’,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,坚决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”的组织收入原则,强化税收征管,规范税收执法,抓好纳税服务,着力提高纳税遵从度,确保经济发展成果充分体现到税收增长上来,发挥税收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。
(作者单位:吴忠市国税局)
(责任编辑:田玉林)